来源:个人图书馆-维达说
2023-08-30 09:52:33
孤悬西沙群岛最南端
三沙中建岛孤悬于西沙群岛西南端,俗称螺岛或半路峙,属于永乐群岛,以1946年派往接收西沙群岛的中建号军舰而得名。其东北距距永乐群岛的主岛晋卿岛约90公里、距离三沙首府永兴岛178公里,正西距越南砚港330公里、越南广义市252公里。中建岛长1850米,宽800米,略呈椭圆形,海拔在2-3米之间,面积1.5平方公里。
中建岛属于在礁盘顶部发育的灰沙岛,处在沙洲向灰沙岛过渡阶段,四周有沙堤,中间洼地有残留的浅水潟湖,水深约0.5米。赶上台风大潮时岛上大部分常会淹没,届时出露的面积只有0.014平方公里,约两个足球场大小,而低潮时又会露出一片白茫茫的珊瑚沙。中建岛所在的礁盘较大,约有7.5平方公里,长3.8公里、宽2.2公里,所以中建岛具备良好的吹填造陆条件。
(资料图片)
高温、高湿、高盐、高日照、缺土、缺淡水、多台风,西沙中建岛“四高两缺一多”,一年无四季无生机
也由于中建岛实在过于偏远,所以直到1974年西沙海战,中国从越南手中收回西沙群岛控制权后,才在一年后进驻中建岛,三年后中建岛守备队,又在1979年中建岛海战中捕获越南3艘武装船,俘获24名越军,一举奠定了中国在附近海域的控制权。由于中建岛处在远东通往东南亚的海空要道之上,又看护着中建南盆地油气勘探区,981深水钻井平台曾在此勘探,还是中国的领海基点,所以颇具战略价值。
从南海戈壁到海上绿岛
中建岛纬度较低,平均气温都在31℃以上,且四季海风超过4级,再加上海拔只有2米上下,导致岛上大部分区域总会在高潮时被淹没,可以说中建岛就是西沙群岛露出水面的所有岛屿中,是最年轻的,属于尚未发育成熟或者说是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珊瑚岛,也就是一片流动的沙洲,在潮水、海浪和风的作用下珊瑚虫骨骼形成的珊瑚沙逐渐堆积,还尚未风化成土,所以中建岛一度寸草不生,被喻为“南海戈壁”。
中建岛上大量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珊瑚、贝类经过上万年的风化,形成了独特的白沙滩。图引中国军网
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中建岛的驻岛官兵从上世纪进驻开始,便开始植树造林,欲将中建岛改造成绿沙洲。为了解决缺土的问题,中建岛甚至形成了一条默认的“规矩”:凡是上岛的人都要带一把土来,至于一把土具体是多少,就视个人心意而定。于是驻岛官兵们无论探家、出差,凡是回到中建岛的,都少不了背上一包家乡的土,有黄河岸的黄土、东三省的黑土、四川盆地的紫色土,也有岭南的红土。
中建岛的东郊松林
最终历经几十年,中建岛上凭空出现了一块300多平方米的人造地,在岛的中心地带,土层已达一米多厚,所以现在的中建岛上,不管是码头附近、道路两旁还是军营的内外,都长起了一排排迎风摇曳、生机勃勃的马尾松、抗风桐、野枇杷、椰子树等,有的树干甚至有碗口粗。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,这些树身上都被铁丝和绳索牢牢固定在木桩上。
“中建岛椰宝”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活了下来,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结出中建岛的第一颗椰果。
之所以这么做,就是因为中建岛的大风天气,特别是遇到台风,这些好不容易长成小树的树苗,有的被连根拔走,有的拦腰刮断,有的只剩下一根光杆,让人心疼万分,毕竟从小树苗种在中建岛后,驻岛士兵们都一直在用洗菜、洗脸节省下的淡水,一早一晚辛辛苦苦地浇灌、养护。
驻岛官兵利用两个月的训练间隙用海马草一点一点“种”出来的巨幅国旗和党旗。
海马草,只要有一点点海水的滋润,就会顽强地生存下去。
比如在2013年,台风“蝴蝶”和“百合”先后正面袭扰中建岛,当年种植存活的数千棵树苗全军覆没,已经成材的树林也损失了近四分之一,马尾松和椰子树倒伏一片,原本长满爬藤的沙滩裸露大片白珊瑚沙,受伤的白鹭成群滞留,3万多平方米的爬藤也大多被连根吹走。就是在这种环境中,中建岛人都会在海潮消退后,拾起铁锹拎上水桶,重复着植树种草。
最终在几代中建人的不懈努力下,中建岛的绿化率在徘徊中缓慢上升,不但恢复到了2013年台风前的水平,而且扩大了种植,如今岛上的中心区域已绿树成荫:椰子树存活489棵,木麻黄(马尾松)达到了5536棵,羊角树基本成林也有1423棵,爬藤2000多平方米,昔日的南海戈壁正变成生机盎然的海上绿岛。
不过由于每年夏秋季,南海频有台风过境,始终是选在中建岛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所以岛上士兵转变方向,开始大量栽种红树林,这种根系发达,能在海水中生长,被称为“海岸卫士”和“海洋绿肺”的海岸潮间带植物,将进一步巩固中建岛得来不易的土地,以待未来吹填造陆。
上期回顾:从海南岛运水总归是杯水车薪,海水淡化将助西沙南沙群岛不再缺水
备注:本文是《南海合集》系列的第51章,仅为一家之言,欢迎指正转发。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中国军网,如有版权私联请删。
关键词: